和济典当始末
常乐镇有首流传百年的童谣:小小常乐赛苏州,又有典当又有楼……童谣传唱的是常乐镇百年之前繁荣兴盛的景象,歌词中的“典当”是指镇上的和济典当。这个典当,是海门历史上最大的典当,据说在当时的苏北地方也是数一数二的。
和济典当位于常乐镇东市南半街,坐南面北,背靠通沙河。清末民初的三十年是和济典当最鼎盛的时期,典当的门面房有31间,正中黑漆大门口挂着斗大的金字招牌“和济当”。门面房里面还有坚固的库房和职工生活用房100多间。房宇俨然、鳞次栉比。
和济典当的职员共有60多名,内部管理非常严格,分工十分明确。设有管事、管包、管钱、管饰四人。管事,相当于现在的经理,全面负责典当内事务;管包,掌管全当铺的当包;管钱,负责典当内钱财的调度使用;管饰,管理当铺金银首饰。营业柜上有4个掌柜先生,他们有个特殊的“职称”叫朝奉,朝奉还分为头柜朝奉、二柜朝奉、三柜朝奉、末柜朝奉。他们直接掌控各类押当物品的价格,估价说一不二,人称开金口。典当里的一般职员叫中班,主要负责整理“当头”。典当内的学徒叫小郎,白天把当包送到仓房,晚上练字、打算盘,平时不准出典当大门。和济典当里还有八个“望夜”,就是保安,轮流值班,防火防盗,负责安全保卫。日常还雇用两名厨工。
和济典当的资金十分雄厚,据《常乐新志》记载,周转资金大约有20万两白银。这家典当经营的范围很广,西至天补镇,东至麒麟镇,南至长江畔,北到四甲一带,方圆百里。每天有一二百人上当。除此之外,海门、三厂、青龙港、二甲等地的分号天天把当头用车送来运去,业务量相当大。很有如今银行每天有武装押运车朝送晚接的架势。
典当的当头从金银首饰、布匹衣服等细软直到家俱用物,应有尽有。这些东西进了典当都被压低价钱、抬高利息、限制当期,一般二年为限。过了期的当头,典当有权转卖。就以衣服为例,常乐镇当时有原当衣庄、徐恒昌衣庄东号、徐恒昌衣庄西号和隆昌衣庄四家衣庄都经营转卖过了当期的衣服,其它各种过期当头在各地转卖,形成一个很大的商业链。由此可见和济典当获利之高、规模之大。
也许有人要问,称雄一方的和济典当为什么会出现在常乐这个农村集镇呢?这要先从和济典当的老板说起。
和济典当的头代老板叫刘镛(1826-1899),浙江湖州人,靠经营蚕丝发迹,成为江南第一名镇南浔的首富。相传南浔镇的富豪有“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”之说,也有“三象四骆驼十八只壮猪奴”之名。称“象”者,家财要在百万白银以上,刘镛家产在两千万两以上,是南浔镇的超级富豪。
刘镛的女婿蒋锡坤,上京参加会试与张謇相遇而结识成为朋友。刘镛的次子刘锦藻,字澄如(1862-1934),后来还是张謇的甲午同科,并拜张謇为师,两人合作共事,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相抗争。由于这些原因,常乐镇进入了刘镛的视野。光绪初年,常乐镇有位姓陈的老板开的典当出了命案,因此无力经营,只得倒闭。光绪五年(1879),刘镛盘下这爿典当后,翻修扩建,取号“和济”,开张营业。刘镛派他的女婿蒋锡坤到和济典当做总管。刘镛逝世后,刘锦藻接手经营和济典当。
因为刘家的实力,张謇的声望,以及典当经营有方,和济红红火火了几十年,并为海门等地的社会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张謇招股集资创立通海垦牧公司,发起苏北沿海围垦造田的浩大工程,和济典当老板刘锦藻全力支持张謇实业救国的壮举,毅然投资白银五万两,占公司总资本的八分之一以上,成为通海垦牧公司最大的股东。在刘锦藻的影响下,通海垦牧公司的原始资本很快得以筹集。公司创办伊始,亟需管理人才,张謇发现和济典当的“中班”中,徽州人居多,精明能干,吃苦耐劳,又有经济头脑,就与刘锦藻、蒋锡坤商量,在和济典当的“中班”中选派六人去通海垦牧公司办事,也得到支持。其中负责垦务的包少书,牧场堤做会计的金余伯,水利工程经理李伯韫等人后来都成了垦牧公司的中坚骨干。
和济典当能做大做强的另一个原因是老板刘锦藻为人重信用、讲情谊。常乐镇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年刘锦藻到苏北一带考察刘家经营的生意。一天下午途经头匡河,忽然下起大雨,刘锦藻主仆两人躲进河畔田状元刘旦诞宅避雨。谁知雨越下越大,丝毫没有停的意思。好客的主人刘旦诞殷情招待,刘锦藻很感激,当夜便在刘家住下。第二天离开刘宅时对刘旦诞说:“我在常乐镇开一爿典当,平时托人打理,有时自己也在那里。以后如果需要相帮,招呼一声。”谁知几年后,刘旦诞真的碰到了难事,家里飞来横祸,一连遭到三桩命案,弄得走投无路。落难之际,田状元想起了和济典当老板的话。于是他用一口木箱,装了数块砖石,加锁一把,来到和济典当,说箱中家传珍宝,须当二百大洋。朝奉先生要求开箱验看当头,但刘旦诞说:“不必开箱的,你转告老板就知道了。”朝奉知道刘旦诞是地方名人,种田状元,只好如实告知老板。刘老板不动声色,只说:“照当不误!”刘旦诞因此度过了难关。事后两人提及其事,相对而笑。
时至1938年3月26日这天,日本侵略者进犯常乐镇,向镇区发射多枚硫磺弹,顷刻之间,常乐镇一片火海,和济典当、张徐女校、陆大新花行、警察局和许多民宅纷纷中弹起火。偌大的和济典当整整烧了一天一夜,火焰不熄,压在瓦砾下的当包连续多日青烟不绝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