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0771-5323318 上午:8:00-12:00
下午:15:00-18:00
当铺变身博物馆获新生 客人典押场景再现-行业资讯-广西典当行业协会-唯一官方网站

欢迎各会员单位加入注册网站会员!

当铺变身博物馆获新生 客人典押场景再现

  远离城区喧嚣,几经时代浮沉,位于白云区均禾街的平和大押一直藏在“深闺”无人识,直到它变身为白云区民俗博物馆。

  远观平和大押,雄伟壮观、坚如碉楼,是目前广东省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一座旧当铺,当楼上的四坡瓦面在国内同类建筑中独一无二,楼顶四个瞭望塔为省内同类建筑所独有。透过它的变迁,又能读懂均禾墟曾经的繁华。不为人知的是,墟镇的兴盛,竟与灾祸相连,一次是水灾,一次是战乱。

  历史已经湮没,但记忆不会消逝。原样复原、整修一新的平和大押、均禾公所,突出了文化遗存的公共色彩,让更多市民参与、了解,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旧当铺

  出了广州市区,车行106国道,不到半小时车程,气势宏伟的平和大押便矗立眼前。

  时光回转至1928年,均禾墟开埠13年后,黄润和、黎络宗、袁梓文、黄以材等股东筹资,耗费白银3万两,用青砖18万块,兴建平和押。因其规模大,被人们称为平和大押。

  整栋建筑坐东朝西,由前厅、库楼、南北侧院组成,占地面积1003.38平方米。前厅为传统建筑,面阔三间深两进,为营业大厅;库楼建成碉楼状,高六层26.62米。

  白云区文化遗产办公室负责人江协楷表示,从他们掌握的情况看,平和大押是广东省内发现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一座旧当铺。

  打开沉重的木门,森严之气扑面而来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上书“平和押”的红色挡板,也叫“遮羞板”。有了这块挡板,前来典当质押的人,就不会被街市行人看见,免除由此而生的尴尬。另外,还能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。

  绕过“遮羞板”,便是神秘的当铺柜台。一人多高的台面,上门典当的人很难看到里边的情景,柜台上方,是紧凑的铁栅栏,仅余两三小窗经办业务。

  一组饶有情趣的雕塑显示了当铺的生态:左边是一个赎回当品的人,满怀喜悦地拿回自己典当的宝贝;站在柜台前的是一个一脸无奈,托举着包裹,准备当物的人;柜台后面的柜台先生,则是一脸故作无所谓的推脱状。

  大厅内侧,有一个呈现对称分布的木墙阁楼,是当年老板和掌柜的办公室;下面则为会客厅,桌椅收拾得很是停当。

  “上到阁楼的楼梯为什么这么窄、这么陡呢?”记者有不少疑问。“楼梯陡的话,不能跑上去,这也是一种防护措施,遇到紧急情况,有人上去,屋内的人可以有时间应对。”74岁的黎信沂说。黎信沂是土生土长的均禾人,被誉为均禾墟的活地图,十分了解平和大押的掌故。

  前厅与库楼,通过二楼平台的一个水泥桥连接。而在此前,这里是一座随时起落的吊桥,用以隔开前厅和库楼,平时将吊桥收起,店员需要时才将桥面放下。

  库楼是平和大押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间有4根巨柱作支撑,阁楼围绕墙壁搭建,共有6层,专门储存典当物品。

  楼层比较矮,人们上楼时都需要小心碰头。每层楼的货物多用麻袋装起来,用吊钩存放,这样可以防潮湿,也可以防鼠蚁。

  抗战时期均禾墟盛极一时

  在黎信沂看来,平和大押是均禾墟曾经繁华的一个缩影。

  史料记载,均禾墟位于石马、平沙、清湖、萝岗四个村的中心位置,建于1915年。不为人知的是,墟镇的兴盛,竟然与灾祸相连。

  是年,广州遭遇特大水灾,史称“乙卯年大水”。洪水冲毁了原来大朗附近的桥头市,周边乡民迫切盼望就近能有墟市。邻近乡绅共同洽商,商定选址建墟。其中一位乡绅在上海做生意,经他提议,专门聘请了一位上海设计师主持规划设计。

  查看当时的照片和现有留存,规划理念放到现在也不落后。墟镇坐东朝西,占地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。西临均禾涌,南靠望石路,都可以通广州,交通十分便利。

  墟镇临街商铺均为东西相向带骑楼的两层建筑,一层前店后仓,二层作起居室。街道宽阔笔直,纵横有序。南北走向的主街有3条,东西走向横街有5条。

  有趣的是,这些街道的命名很有意思,博爱街、平等街、自由街……明显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。

  白云区文化遗产办公室负责人江协楷说,1938年10月,江高镇高塘墟被日军烧毁,原来习惯赶高塘墟集的四乡农民、商贩纷纷转向均禾墟,商人们陆续转移到这里设店开厂。

  据悉,每逢农历一、四、七、九墟期,三鸟、山货、咸杂、蔬菜等摊档成行成市。水路运输繁忙,均禾涌码头每每云集大小船数十艘,当地人称之为“街船”。每到收成季节,大量的甜桃、生姜等产品在墟场上交易,并从水路销往省城、香港、东南亚等地。遇生姜上市旺季,仅生姜一项,每墟期交易就达10万多斤。

  据其考证,墟内当时有公所、当铺、茶楼、商铺、厂场;经营场地划分有序,北面有若干个村坊,分别经营耕牛、牲猪、家禽;西面临涌的地方主要是赌馆、烟馆、医馆、教堂等。墟内较有规模的工场有“恒栈”、“权记”、“福祥”、“志记”等四大酱园,所产酱料销往省内外;饮食业有“如心”、“统一”、“发达”等三大茶楼。

  不过,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高塘墟得以重建,嘉禾、龙归、新市等墟市也逐渐复苏,使客源分流,令均禾墟风光日渐式微。

  伴随均禾墟的衰落,平和大押逐渐式微。建国后,平和大押收归国有,作为均禾粮油购销站使用。2003年之后空置,并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当铺变身博物馆喜获新生

  江协楷参与、见证了平和大押变身为白云区民俗博物馆的全部过程,“将老建筑保护性利用为博物馆,在广州还不多见”。

  据其介绍,广州市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时,平和大押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。2010年,白云区委、区政府果断决策,在迎亚运环境整治项目中,将均禾墟历史街区列入环境整治项目,投入1000多万元对其进行保护整饰。2011年,白云区再投资近1000万元对平和大押旧址进行保护修缮,并辟为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。

  博物馆除原样平和大押部分物件、摆设外,还另辟了另外两个展区。一个展区侧重介绍中国典当业的发展史,另一个展区为白云遗珠,辅以均禾墟的沿革。

  据悉,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(2007-2011年),白云区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68处,调查登录数量居全市第二位。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。为此,博物馆拾取了28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制成展板,串连成“白云遗珠”,最早建造的祠堂,规模最大的社学均列其中。

  今年6月,白云区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,成为白云及广州市民的一个好去处。

  “修缮后的平和大押基本保留了其原貌,还原了它青砖墙体的本来面貌,但是墙体上额红色标语还是保留了下来,毕竟是文革的一段历史见证,也可以算是文物了。”江协楷说。

  在这里,很容易听到与平和大押有关的故事。比如,库楼顶部四墙角为何各建有一个外凸圆柱形瞭望塔。

  平和大押建好后,老板放话,“谁能徒手爬到平和押的屋顶,重重有赏”,在发达茶楼当伙记的一个小伙子,真的就徒手爬上了屋顶,拿到了赏金,一走了之。股东意识到,安全隐患还不小,决定加建这瞭望塔,塔里只能容下一人,三面开枪口,视野能达到270度。

  当年,日军也攻打过平和大押,连攻了好几天都没攻下,只好调来大炮助阵。“我们这次整修,在外墙上发现了不少弹孔,还有弹壳,当年确实发生过激烈的战斗。”江协楷说,平和大押在平日里是一个当铺,但战乱、匪患发生时,这里又是一个避难所。

  客人典押场景再现。

  桃园雅集期盼复兴

  ■寻踪


  在均禾街,有一位文化名人无人不晓,那就是著名作家陈残云。

  在陈老的笔下,均禾街石马村格外美丽:“一畦平坦的田园,在阳光的映照下,展现着无数含苞待放的花蕾,也有一些黄色的菜花,点缀在桃园深处,似乎透露着新春的讯息。”

  白云文学会的阮志远说,均禾街石马村种植桃花有100多年历史。20多年前,村民引种台湾的“大红绯”品种,花朵大、花期长、色泽艳,还有清淡的幽香,创出了品牌。花开之时,远远望去,花田连绵,发散的桃花用红绸绑起,就像是一只只红粉点缀的巨型高脚酒杯。漫步桃林,花蕾满枝,桃红人笑。

  名花育名人,名人赏名花。几十年来,石马大地孕育出了一批作家、画家和雕塑家。不过,更令白云文化人引以为豪的,却是陈老倡导起来的桃园雅集。

  阮志远曾撰文回忆,1983年,他发起石马桃花雅集,每年春节之前,约请秦牧、关山月等数十名著名作家、诗人、书画家到石马赏桃和即兴吟诗作画,一连持续10多年,文艺家们留下了难忘的欢声笑语,留下了无数的佳话和墨宝。

  江协楷说,直到今天,他还在平常人家里见过大师们的真迹,这些都是大师们兴致所至留下的深情厚谊。

  据悉,均禾街近年也恢复过停办多年的石马桃花雅集,100多名文艺人士云集石马,留连桃园。不过,要再想回到当年的盛况,可能就得仔细耕耘了。
发布日期:2012-11-30 | 来源:南方日报 | 浏览次数:1327